(原标题:商业的健康发展:靠高价和低价共生共荣)
文 / 六金
最近《节点财经》的研究员在装修房子,遇见了这样的普遍状况:
咨询冰箱、热水器、沙发、床垫这些产品多少钱时,线下的销售从来都是遮遮掩掩,不说出真实的价格,问就是“价格体系”有要求,说了害怕同行不能做生意。
既然如此,我们尊重价格体系,也理解价格保护制度,所以想简单咨询某款产品线上多少钱,线下能比线上便宜点吗,毕竟装修想看到实物更放心。
销售立刻一脸“嫌弃”,先说线上的产品不好、又说他的产品不可能有这个价格,有的销售甚至会面红耳赤的开始数落你为什么要从线上买东西。
让你有一种,买了同样的商品,但是价格便宜,反倒“很羞耻、很丢面”的感觉。
消费者自己有判断力
什么时候,买东西的低价开始被“嫌弃”了?
有人愿意买法拉利,而不想买夏利,这可以理解,因为人家有钱。
自2009年首届活动开启,“双十一”已经走过16个年头。当低价打法不再能够双赢,当消费习惯的风向转变,今年“双十一”有哪些新变化、新亮点?21数据新闻实验室带您一文看懂→
但是,同一型号的法拉利,有两家店在卖,一家的优惠折扣更大,即便是大富豪,也会选择出价更实惠的那家。
因为低价是一种“刚需”,符合人在理性情况下的主动选择。
现在各行各业,几乎就没有不拼低价的。
电商行业在拼低价大家有目共睹。
连咖啡行业也在拼低价,你能9块9起,我就能8块8起,你能送优惠券,我也能送满减券。
甚至大模型都在主动降价、拼低价。
有哪个平台真正决定了低价吗?拼价格能以某个平台的意志为转移吗?
很显然,并不能。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买卖双方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会根据各自价值观念和需求去判断价格是否值得购买或出售。特别是供给充裕的前提下,能决定整体价格高低的,只有消费者的需求量和购买力。
站在消费者端需求的角度上:
一方面低价不意味着低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消费者,大家都想在预算内买到最好的,自然不意味低价就会扰乱生产生活,反倒是大家要求“物美价廉”,两块钱一把的蔫青菜和两块钱一把的新鲜青菜,大家肯定会选新鲜的,有时候低价的刺激反倒可以带来更高质量产品、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低价是一种保障。低价基础上的产品供给丰富度提升,能让不同消费层级的市场潜力被释放。举个例子,现在小红书上很多人都会分享低价让不是那么富裕的小家庭时不时有了小确幸。低价带来的幸福感,也为相关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双繁荣。
特别是消费者们自己有判断力,需求多样且消费能力不一,所以,品牌和高价从来不是商业的唯一解。有时候想升个级,自然会选品牌选贵的;有时候想控制一下开支也有选择低价的自由。
“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是这届消费者的口头禅,也表现着消费欲望和意识的变化。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该允许这样的多样化存在。
真正的市场经济,容得下低价
现在市场上有个不好的现象,每次一提到低价消费的现象,总会出现放大低价负面的声音。例如“破坏商业环境”“让生产制造水平倒退”“让竞争难度变大”等等。
从宏观来看,市场经济中,保持“生产?消费”畅通的大循环非常重要。
只要我们能保持消费市场的竞争、让供给方把更好的品质、更高的效率带进再生产中,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说到循环,合理的低价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让供给方有更多的机会,这样就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然后带来更多的竞争,更多的竞争会带来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更多的分工专业化,会提升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合理的低价,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再从消费拉动经济的角度来说,保持合理的低价,保持成本的竞争优势,对推动整个消费支出的扩张是利好。现在全行业都在说降本增效,如果很多消费领域当中,市场形成了某些垄断势力,遭殃的是消费者。现在的低价和实惠,不需要靠偷工减料、或者生产端“割肉”去换取,而可以靠全链路数字化、打掉中间环节、获得规模效应来获取。用高价垄断了一个或一类的产品,自然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
回顾过去,许多产品一开始都是国外品牌高价,我们这些年间通过生产研发+供应链的强大,把价格打了下来,咱们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已经保持了这样生产、消费、流通这个良性循环很多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品的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从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到现在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这凭实力降的本,凭什么不能降价?所以不应该妖魔化“低价”和“降价”,很有可能是人家的实力到这了。
让“低价”和“高价”互不打扰
市场经济里,消费应该是多元的,理想的消费状态是“千人千面”。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买稍微好一点的东西,而最有钱的人可以多消费一些。
也要允许不是那么阔绰的人追求低价。
消费者要的是单纯的价廉吗?当然是物美价廉。
一模一样的东西,有些平台便宜有些平台贵,消费者有权选便宜的不选贵的。
雷军就说过,品牌溢价是小米最恨的词,消费者永远都希望商品够好够实惠——除非是买奢侈品,因为买奢侈品买的是面子。
所以,“低价”和“高价”可以做到互不打扰。在消费人群分布上,塔尖从来都是少数,塔基才代表基本盘。塔尖客户去买一些塔尖产品彰显面子,从来没有人会指摘什么,为什么到了低价这里就会被嫌弃呢?
就像一个包包,LV的托特包能装耐造,河北白沟没什么名气的加工厂里出产的托特包也能给消费者一样的使用体验,甚至白沟的箱包出海到世界各地,比国际大牌的受众更广。
同理,“品牌”和“白牌”也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例如在拼多多买猕猴桃,有人吃习惯了品牌的猕猴桃可能下意识地会买品牌,但是咱们也不能否认陕西秦岭山脚下田间地头的猕猴桃有着同样的甜度。
那些总是念叨“XXX困在低价里”的声音,对低价的认知还存在误解。
你可以依照“计划思维”来思考价格,却没法否认是市场选择了低价;你可以站在制高点上批低价,但没办法阻挡亿万消费者需要物美价廉。
总之,让品牌的归品牌,匹配的归匹配,不必对低价赶尽杀绝。
*题图由AI生成新用户免费体验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