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07 DM-i混动,中大型轿车,油耗干到了3.4L,续航破2000公里
中控台、仪表屏也整合到一起了,没有之前有设计感,硬件部分提升就多了,换了e平台3.0 evo,支持800V架构,加上了激光雷达等等…
收获机的粮仓即将满了,自动给运粮车发出信号,等待在田边的运粮车立即开到附近准备卸粮;在“跟随卸粮”模式中,运粮车则跟随收获机同步前进,收获的粮食实时卸进运粮车厢斗里……提前设置好参数,就能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过程智能化作业,这就是科技带来的魅力。
7月20日,“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河源分会场”在河源万绿智慧农场启幕。150余位全国智慧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
现场,20多台智能农机同台亮相,演示水稻生产耕种管收4个环节的智慧化生产过程,展现农业新质生产力,为“谁来种地”提供解法。
智能农机水稻机收演示现场。
智能化作业降本增效
智慧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慧农场则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新业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为解决谁来种粮、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跨界融合,现代化智慧农业应运而生,并不断改变着农业生产原本模样。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在农业新技术、新装备上的研究及应用走在了前列。
智能插秧机演示插秧过程。
当天上午,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绿智慧农场里,智能化插秧机、旱直播机、收割机、运粮车、旋耕机等各类先进农业机械设备轮番上阵,“科技范”十足,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作业图景。
据了解,河源万绿智慧农场是广东建设面积最大的水稻智慧农场,基地(一期)总面积4200亩。由东源县政府牵头,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罗锡文院士团队合作共建。
目前,该基地已实现了水稻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
“我们前天测了一下产量,就是在今天的这块地里面,656.38公斤,这也是这个品种在当地这几年最高的产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介绍说,从当天的演示来看,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我们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农机等结合起来,实现了全新的水稻生产,这就是新质生产力。”
据介绍,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专项实施中,智慧农场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并取得一系列高产纪录。
其中,基于10多年来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智能农机装备,罗锡文带领团队在广东增城启动了全球首个水稻智慧农场建设,2021年农场种植的优质丝苗米“十九香”亩产达到662.29公斤,比当地的平均产量增加32%。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智慧农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正不断显现。
在湖南益阳千山红镇再生稻智慧农场,2023年两季亩产达到1241.7公斤;在广西贵港,当地也是首次使用智慧农场技术,水稻产量就达到633.25公斤,实现该品种近年来少有的高产。
“低空经济”上演科技与狠活
2024年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未来产业新增长引擎之一。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无人机厂商聚集地,在低空经济元年,正向着低空经济第一大省开始全面迈进。
20多台智慧农机作业演示令人目不暇接,而其中最令人瞩目当属水稻管理环节的变量施肥无人机和喷药无人机的展示。
“对于广大农户来说,使用自动驾驶的机械耕地、插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农用无人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新技术更值得关注。”现场一位参观者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介绍万绿智慧农场情况。
据了解,现场作业展示的变量施肥无人机由华南农业大学自主研发,最大特点是支持处方图作业,能实现感算一体,依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根据作物长势变量施肥,同时能实现一机多用。据介绍,通过变量施肥无人机,总体可节肥10%—20%,作业效率相比人工施肥提高8倍以上。
得益于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开展无人机飞防农业托管服务成为万绿智慧农场主要业务之一。“全市几十家农作物种植200亩以上的大户与我们有业务合作。”万绿智慧农场飞防队负责人黄志东说。
“通过智能化决策技术,无人机只需要飞一圈,便能轻松掌握稻田营养情况。”罗锡文介绍,利用该技术可实现早造水稻节省氮肥用量28%,晚造水稻可节省氮肥用量22.5%。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表示,当前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重点集中在自动驾驶拖拉机、喷药无人机等领域。其中,作为我国农业机器人的主力军,农用无人机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用无人机的保有量已经超过20万架,作业面积达21.3亿亩次,预计2024年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将超过22万架。随着无人机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农用无人机的保有量和作业面积将进一步增长。
在科技、政策、市场的三重加持下,以植保服务、病虫害监测预警、施肥播种等为主的农用无人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日前,广东发布《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指出,要深化“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驾驶舱应用,完善无人机指挥调度体系,赋能“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结合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大无人机、eVTOL、直升机在城市管理、安防巡查、水务监测、电力巡检、道路巡检、生态治理、海洋巡检及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应用。
【撰文】任亚航
【来源】南方农村报